国内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第四期)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新能源、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提升了人类生活水平。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则有《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加速,5G时代助力其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智能制造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推出多种智能设备助力抗疫。随着生产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优势减弱,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有助于提升综合水平,摆脱低效率、高消耗困境。
我国早期已对智能制造进行初步研究,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愈发重视。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我国已掌握部分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等,初步形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差距: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原始创新匮乏,关键技术环节薄弱;数字化基础薄弱,制造业整体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过渡阶段;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市场份额低;高端软件产品缺乏,“两化”融合程度低。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我国在5G、大数据等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技术方面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为全球竞争奠定基础。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随着智能制造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不断建成,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有所提高。
我国制造业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签署产能合作协议,高铁、核电等成体系走出国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提升。
(二)挑战
经济全球化面临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复杂,疫情衍生风险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问题严重。
国际竞争激烈,美国、德国等加快实施先进制造计划,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我国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我国智能制造基础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卡脖子”问题突出,新兴技术掌控能力待提升,如芯片、传感器等核心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依赖进口。
三、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可实现制造过程中的智能活动,通过人机合作,推动制造自动化向柔性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发展,助力数字化智能工厂落地,提升企业产品创新与管理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目前,部分制造业已具备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实力。国内智能制造发展主要方向包括:
工业体系转型: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工业体系向智能工业体系转型,产品更新快、设计周期短、生产效率高。
制造业服务化:信息时代,服务融合于制造业各环节,提升价值链。
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需多功能智能装备,如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等。
我国应把握“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机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全球经济竞争地位。